獨生子女,就一定備受尊竉嗎?
出生順序在一個家庭中對性格的養成有著明顯的影響,情形有很多種,在這我來列舉其中一種我觀察到的狀況。老大出生時得到了父母全部的愛,而老二出生後,老大所得到的關注就必需被老二給分割,這時若是在3歲前就容易在全能感幻滅未整合完全時呈現斷裂。若加上與母親的心理臍帶未切斷,就容易直接跳過小孩的角色,扮演起母親的小幫手、助理、代理或授權者,也就是當母親無能時跳出來當替身。父母常告誡長女/子要懂事要照顧弟妹,於是責任由肩扛就是扮演一個懂事幫父母分擔的小大人,然而那被分割掉的全能感及關注,會在長大後以權力、能力、財經地位、智識來顯現。
一個要求自己必須長大的小孩,是無法忍受自己其實尚未長大的。所以這樣的孩子長大後,會以外境中看似強大的表徵來證明自己的價值,比如權、錢、名、性。所以才會有俗氣的說法:「有錢講話就大聲」,那是一種以金錢堆疊地位的象徵,也是展現權威的表現。然而,這正說明了這樣看似強大的人,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被自己壓抑的脆弱,那也是兒時不被父母接受的樣子。於是,強大就成了防護自己的盔甲。長子/女就容易有責任感、過於掌權、成為家人的靠山卻忽視自己的需求。當然也可能有極端不管事沒有責任感的長子/女,但只要是極端就是另一種表現,實是同一件事。
若是家中只有一個孩子,沒有老二來分割掉全能感,那麼也許可以是個掌上明珠,但同時也集聚了父母的期待與壓力於一身。如若與母親的心理臍帶未切割,也有可能把自己的人生活成父母的人生。這個孩子在與父母的三角關係中,就會成為某一方同盟的夥伴、或是某一方的寄生宿主、亦或是兩方合起來控制的對象。這個三角關係的平衡取決於父母之間的關係是否融洽恩愛,如果孩子不易位站穩孩子的角色,那麼會相對健康平穩的發展。但若是孩子站到了父或母的角色,去擔任其中一方的伴侶,那麼家庭序位的錯亂就會使這個孩子沒有當夠小孩,而急於背負父母的人生責任,處理及消化父母的情緒感受,而無從了解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,有著自己獨立的靈魂旅程。
有些人一生中都與父母糾纏難斷,除了認為自己沒有選擇權地必須背負父母的人生責任之外,更是包含了對其它兄弟姐妹的怨戁及憎恨、對自己無能的憤怒與不甘,及對父母的愧疚與厭惡。這其中的情緒是很糾結複雜的,愛與恨可能同時存在,無能與強大也可能同時呈現,需要與被需要同時掙扎,於是要活出真實的自我就相對難了。若是有了自己的家庭後,那理不斷的結就會更加龐雜,所以有時候一個人的議題勾住的是一連串的家族史。
比如一個在家庭中常犧牲自我需求的長姐,為了符合父母的期待照顧妹妹,於是那股「需要被看見」的隱形需求不斷地在底層湧動。因為在原生家庭中無法被看見,於是會在伴侶關係中呈現,在對象身上會期盼得到關注、疼愛及呵護。但是因為習慣了扮演照顧者來獲取被需要的價值感,或者習慣自給自足地造就伴侶的不被需要感,等到自己組成了家庭有了孩子後,自己就會更加隱形。此時,如果伴侶把注意力分散到孩子身上,自己就會開始感覺到內心的空洞又再次出現,以寂寞的姿態不斷地吶喊,兒時那個不被看見、被忽視、找不到自我價值的深淵又再次呈現。若是身邊出現了新的伴侶,以戀愛(眼中只有對方)的方式填補了那個黑洞,那麼很有可能依附就會暫時轉移。然而,有天那股被滿足被看見的全能感幻滅時,又回到了深淵。
這當然可以再往前追溯母系或父系家族議題,很多時候會發現這是參雜著龐雜的家族史的,一個沒讓自己幸福的母親,女兒為了表現忠誠可能很難真正讓自己幸福;一個強勢掌控極其侵入的母親,兒子很可能感到窒息進而排斥女性而有同性愛戀傾向;一個家庭失功能的父親,女兒很可能為了在潛意識中拯救父親而活成了女漢子。因此,探索自己的生長背景其實是了解自己一個很好的方式。除了理解自己的人格是如何養成的之外,也可以理解代際間的傳承有著什麼樣的影響,甚至可以明白父母當時年代文化的差異所帶來不同的環境差別。人格形成的原因,通常不會只有一項,程度及深度都各有不同,因此造就了完全不同的人生。這也是我很常說的:「自己是一本讀不完的書。」不同時間點,對自己都會有不同的領悟及見解,把時間花在了解探索自己,是最有益處的。
當我們能覺察到從自動化的扮演中暫停下來,探究自己的感受與想法,那麼就不會入戲太深。
#更多相關內容在靈魂之旅課
#週六晚剩最後一位名額
#十月初開課
#年底最後一班
illustrator: victoriya kryzhko